到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伴随着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闽西大地上正逐步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一个新兴文化板块正在逐步崛起——
龙岩八景刻字、红土清风动漫宣传片、龙岩方言歌曲CD、龙岩实景手绘明信片、万安竹贯花灯、“客家服饰”钥匙包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在每月一次的文创集市上售卖,40余家文创企业与3万多人次“碰撞”,实现产品与市场“零距离”。
“情景教育、体验教学”模式的红色教育培训产业在古田吴地红军小镇火热展开,批党性教育培训班、人次在这里接受党的教育,文旅结合促进文化产值再创新高。
永定宣传抖音工作室开通了“遇见土楼”“厚德永定”等抖音官方号,通过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火山等平台,发布群众喜闻乐见的永定IP“短视频”,短短三个月,59个短视频产生了万人次的浏览量,这一时下最流行的新媒体宣传方式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效果好,首次尝试已取得不俗的成绩。
…………
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打造园区聚集企业、开发市场延伸平台等创新方式方法推动龙岩文化产业阔步向前,文化企业在闽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的浸润下百花齐放。
“以评代考”摸清企业潜力
文化产业繁荣需要“航母”,更需要“护航舰队”。过去,龙岩对文化企业的了解仅限于规模以上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一知半解,对它们的发展需求缺乏政策扶持,导致一些中小微企业无法快速成长、淘汰率高。据统计,目前全市中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占我市文化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在保持规模以上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潜力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也成为了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
去年,市文改办开展了年度龙岩市“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评选活动,10家综合实力突出、发展潜力大、商业模式富于创新的文化企业获评。
“通过评选活动,不仅进一步了解我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还摸清了我市潜在的、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的中小微文化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发展壮大,从而扩大我市文化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市文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对这些获评文化企业,我市将根据有关政策在资金补助、金融服务、经管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以文兴商”转变经济格局
文化引领商业,文化振兴经济。前几年,在全国经济形势普遍下行的压力下,各行业纷纷寻求出路,尝试转变,龙岩一些企业通过与文化融合,摆脱困境,逐步发展。
福建万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即“万阳城”)在受到网购平台冲击、实体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求新求变,在龙岩众多商业综合体中率先转变经营模式,建设万阳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万阳培训学府以及未言书店。自年转变思路以来,“万阳城”入驻了上海交大美时光女子学堂、文创空间、茶道、教育培训、汉服拍摄、戏剧表演等文化商户,通过创新商超+教育+文化+互联网等新业态,增加文化消费供给,成为“消费之城”、“教育之城”、“文化之城”。可喜的是,这种新模式吸引了大批商户入驻,至去年10月“万阳城”招商入驻率达到%。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书店单纯卖书的传统经营方式难以为继。”福建万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晓玲说道。未言书店、新华城市书吧率先尝试多业态的跨界经营模式,它们将书店、咖啡简餐、读书会、文化创意产品等元素合理配置,打造消费者喜爱的文化休闲第三空间,重塑为集文化、生活、美学的复合型书店。有了这样的精神栖息地,荐书活动、沙龙讲座、英语角、绘画大赛等文化活动蜂拥而至,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激发了市民文化消费的热情。
“以文会友”搭建孵化平台
聚合各类文创资源,点燃“创客”梦想。文化创新型人才分布散、交流少是城市文化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问题,也是地方政府补短板的发力点。
准星楼文创园从衰败的百年老宅,经过修缮,不仅重新焕发魅力,还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成为了龙岩“文化创客”的聚集地。“全楼共有90个房间,其中51间作为龙岩非遗展示馆使用,剩余的面向社会出租。”准星楼“楼主”梁悦说,目前入驻有福禄阁、沐莲堂、千寻生态造景、万菩行等20多家文化商户。
“准星楼”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文化资源,整合龙岩优质文创资源,去年先后举办过6次龙岩文创市集、2次新罗区文创产品展等20多场活动。文化创客在这里交流,文化产品在这里展示,这里成为龙岩一处有特色、有魅力、有艺术气息的文创产业新地标。
已投入使用的武平客都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客家古镇”商业街,以及在建的龙岩洞文化创意产业园、冠豸山客家文创园、漳平玉雕产业园等都是龙岩为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品、小载体大创新”而搭建的孵化平台。
除了孵化器还有催化剂。通过首届龙岩市十佳文化创意产品评选大赛、龙岩市“红古田”杯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催生出一批有创意、有市场、有“闽西印象”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涵盖工艺美术品、办公文化用品、家居生活用品、娱乐旅游用品、生活装饰用品等门类,彰显了众多设计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其中一些产品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较好开发价值及市场前景。龙岩文化产品品质显著提升,在省内外文创产品评选中屡获大奖。
“以文促旅”挖掘红色资源
特色文化展示让旅游更添魅力。闽西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红色教育培训产业蓬勃发展,“红古田”作为龙头品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年以来,古田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人次,比增约34.32%。
龙岩文旅红原培训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深耕干部教育培训与青少年研学业务,致力将龙岩市红原教育培训中心打造“龙岩市国企红色教育培训第一品牌”,通过这一红色教育培训产业整合服务平台,将旅游服务商、培训机构发展成为分销商,通过16家分布在全国多地的代理合作商,将品牌触角延伸到其他省份。
与此同时,该公司全力发掘直销渠道,夯实市内基础市场,与机关单位构建合作关系;系统性突破国企培训市场,接洽外省国企培训活动;积极拓展研学市场,实时掌握各中小学的研学计划;稳步开拓同业渠道,与多家培训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合作办班模式为红原输送客源。去年共计完成培训班次期。
“以文入匠”传统工艺再造
当传统手工艺遇上现代设计语言,产品重获新生。龙岩有这样一批人,执着于让没落的传统手工艺重回现代人的视野,并成为一种风潮。
马力,“四堡雕版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工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制作了雕版四百余块,全套书版四套,年画、书法、至理名言、红色题材、宣传十九大精神等雕版二百余块。去年,他的雕版作品“采桑子重阳”荣获红古田杯文化创意产品大赛一等奖。同时,他还把传统手工艺的鉴赏、体验广泛融入游客体验参与,创作生产特色旅游纪念品、伴手礼。
潘武,福建良亚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身为一名手艺人,他怀着一颗匠人之心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手工艺,实施“设计+制作”“公司+农户”模式,深入挖掘文化的经济效益。他以竹、木、藤为原材料,采用手工艺编织、雕刻等手法,制作成相框、吊灯、台灯等工艺品,在宏观上,让使用者感受到与自然的微妙契合;在微观上,每个材料将自然美的随机排列有序放大。其产品深受国内外客户的追捧,尤其是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欧美等国家。
吴玉环,漳平市农民漆画院院长。她与其他农民画家将农民画用漆画的形式进行再创作,实现艺术效果的双赢。农民画通过漆画技艺的制作后,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精彩程度和画种的整体档次,提升艺术价值。目前,漳平农民漆画院已完成几百幅的农民漆画创作,其中两幅作品在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农民画作品展中获优秀奖,吴玉环和刘文英的漆画作品被省美术馆收藏。20多名作者的漆画作品被开发成手机壳、抱枕、彩色玻璃、宫灯等产品。
“以企施策”供给优质土壤
文化企业有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激发文化市场内在活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和团队进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优势文化企业集群,加快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
目前,我市正通过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以实现企业集聚,吸纳文化技术型、创新型人才;通过支持众创空间将各类项目集聚在一起,遴选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以实现项目集聚,促进项目落地;还将通过围绕“龙岩洞”形成的生态圈,将各种资源要素和业态聚合,以实现要素集聚,形成良性经营圈。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落实国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优化文化领域创业发展环境为方向,以提升中小微文化企业在新常态下的成长能力、激发文化领域创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文化企业为重点,为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创业者送政策、理思路、解难题,营造鼓励创业、尊重创新、包容失败、支持发展的创业成长环境,形成文化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记者王沐通讯员杨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