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nk/a_7461259.html
“日日月月俗相近,岁岁年年味相异,世世代代情相连”。据史料记载,“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年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汉族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直至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这就是春节与年的历史关系。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必定要过年,它的符号意义早已超过了现实意义。
在我国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并且小年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别相差一天。在以北京为代表的的北方地区:从腊月初八(过了腊八就是年)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过完的习俗。
备年货,预示着要过年了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过年喜庆吉祥与欢乐,家家户户在节前十天左右置办年货,为过年置办必备的生活日用品以及祈福等用品,准备迎接新年,于是,置办年货成了人们除旧迎新的一件大事。年货中,往往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饮食日用品,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还要准备好家谱、鞭炮、香蜡、灶爷像等祈福品。
到底何时备年货?因我国疆域广、民族多、风俗也有差异,对备年货的习俗和日期也不完全相同。有首民谣如下写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
这是一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的《糖瓜祭灶》民谣,不仅告诉人们要过年了,也意味着要为大年做筹备了,该备年货了。
在我国北方腊月二十三日是小年。有的地方把小年也叫谢灶节(也称为“祭灶节”、“送灶”或“辞灶”,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送神”,琉球语称为“御愿解”)。关于祭灶的仪式,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所以人们都要祭灶,并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祭祀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
其实,在我国关于备年货的民谣很多。在北京地区就流传这样一首过年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纽。
我们从这首民谣里可以看出,北京地区民间筹备年货的时间、过程和要备的物品。
而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融合,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农历三十过大年,但在四川、贵州等部分地区也有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大年习俗。传统中的山西腊八后就忙准备过年了,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胡打扫日;陕西一进腊月就忙压糕面、磨豆腐、蒸黄馍等。据悉,我国的客家人也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祭灶时,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并开始备年货、除旧迎新了。
岁月里,记载着北京人的年货
“祥子的眼增加了亮光,看见路旁的年货,他想到曹家必定该送礼了;送一份总有他几毛酒钱。”这是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老北京人对年货市场以及过年习俗的简单描写。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对于普通百姓,年货往往是一桌难得吃上的好饭菜,是试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年货又成为孩子们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也是老奶奶一直舍不得买的小毡帽。
提起老北京的年货儿,不能不简单谈谈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笔者观点,北京作为七大古都之一,自清朝入关后二三百年中,北京都是汉、回、蒙、满等多民族生活地。以满族为核心的上流社会的宫廷文化以及各民族汇成的民间文化,以蒙满回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与苏杭人为代表的南方汉族习俗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和相互学习兼容,便形成了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也就具有了人们常说的特殊的“京味儿”。
我们也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十吸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之优良而形成的京味文化。所以,它在北方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全国各地诸民族习俗文化发展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民俗文化。
那么,老北京备年以及年货市场是怎样一种情境呢?
古代关于记述北京旧时过年习俗的书并不多见,关于记述老北京的年货儿的民俗书更是少之又少。有本清朝撰写的书叫《京都风俗志》,书里这样描述老北京年货市场、备年景象的。写道:“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人家铺肆,择日撢扫房屋,谓之扫房,整顿内外一切什物,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二十前后,官府封印,学子离塾。”
清朝沈太俟在其《春明采风志》对老北京年货市场、备年景象也有记载。写道:“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可见,老北京的年货种类是丰富多彩的,老北京的备年景象盛况的。
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往往都是一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反映,记录着不同年代社会生活的故事。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就有备年情景的描述,写道:“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意思是说,现在已经到了腊月了,应该治办年事了。书中还记载了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所以为祭祖要先把宗祠打开、打扫卫生、收拾供器;其次是压岁,就是准备好压岁钱;三是准备好送年礼,;四是准备好发放的年物;五是准备好对联、门神;六是门面、挂牌等显眼之处,一般需要油饰见新,书中写有“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等字样。以上这些是老北京上流社会备年情境的写照。
从以上史料记载以及文学作品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备年货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了。
老北京有句“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首先是准备熬“腊八粥”时用的腊八米及泡“腊八醋”用的米醋及大蒜。腊月二十三要买“祭灶”用的关东糖。接着开始准备猪肉、羊肉、鸡鸭,猪头和猪下水更受青睐。一些家庭则喜买山鸡、活鱼、冻鱼。那时北京反季节菜很少,到了冬天,一般要储藏大白菜、萝卜等。酱八宝菜、酱瓜必不可少,用瘦肉丁炒制的“酱瓜丁”是老北京人过年最喜爱的小菜,下酒、吃馒头都很适合。这种备年习俗,一直沿袭到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初。
而今开放的年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年其实更多地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的一种吃喝饮食文化。在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儿日渐淡化和被解构的当下,而今年货的地位已然今不如昔。北京与全国一样,人们也早已过了为吃到鸡鸭鱼肉而幸福感“爆棚”的时代。如今,年货已经变得五彩缤纷,各种新奇特的年货纷纷跳进人们的年货篮子,像DIY手工年货、3D年画、健身年卡等等。这有着浓厚时代色彩的年货演变过程,不同的是年货内容,相同的是凝结其中的生活滋味。
年货的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记录着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阅读这就是四合院,北京人平静的院落四合院的历史轨迹四合院建筑特色及院落规制传统四合院有“四合规制”“大宅门”到底是指啥?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墩儿,一看就知道这家是文官还是武官四合院之“门当户对”的门道四合院的兽形门墩儿只有王公贵族才敢用?北京城是“漂来”的?北京城是怎么“漂来”的?漕运码头“积水潭”,明清后因何萧条了?“胡同”这一叫法真的出自蒙古语吗?前门以北的胡同宽?那些以人名命名的北京胡同胡同:北京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劳驾了您嘞!“劳驾”这词儿咋来的,到底啥意思?舌尖上的北京:全聚德原来是这样来的提起老北京名小吃,你会想到什么?那些以诚信经商传承下来的北京“老字号”京城人最爱的小吃,为何被称为“碰头食”?
★近期热门视频★
音频
艾君
京彩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