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山歌唱起来

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记者吴明河特约记者叶功富文/图

  “牛牯上岭叻,疑是马呀,白鹇下田疑是鹅,指望今年收成好,一年割出两年禾……”近日,记者走进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丫山旅游度假区,一首客家山歌《一年割出两年禾》在山谷久久回荡。跟随歌声,来到一家名为“千里走单骑”的乡村酒吧。酒吧由一栋老屋改造而成,门口挂着蓑衣和斗笠。歌手罗名华正用客家山歌向游客描绘家乡的田园风光和丰收的喜悦景象。

  罗名华是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人,爱好唱歌,曾在大余县职教中心学了3年音乐,从小他就梦想成为一名歌手。“小时候家里没有钱,自己砍根竹子,用烧红的铁烫出笛孔,也吹得响。”罗名华说。

  “记得那年那年早上, 介阿爸送 送 小雨伞,匆匆忙忙弯过几道弯……坐上汽车就要离开家,只见 介阿爸还擦着泪花, 介阿爸请你放心呐, 都已经成年已经长大……”年,罗名华走出大山,来到广东一边务工,一边四处参加音乐选秀节目。但是,作为非专业的“乡村歌手”,唱歌没能解决罗名华柴米油盐的生活需求。年,他放弃漂泊,回到家乡开起拖拉机,叫卖石灰膏,当起泥瓦匠。

  “回家后就在乡下做石灰膏,染(腐蚀)得手上一个一个洞。”回想起自己卖石灰膏、做泥瓦匠的艰辛岁月,罗名华记忆犹新。

  年以前,大余县大龙村常住人口不足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民房破旧,农田荒芜,产业收入极为单一,上山砍树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山里只有一栋砖混结构房屋,其它都是土坯房,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在山外买房或租房居住,天天唱歌哪能养家糊口?”看着年轻人纷纷外出营生,山村人口稀少,罗名华觉得乡村歌手的梦想越来越远。

  没想到就在年,罗名华的梦想又回来了。随着大余县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位于大龙村的丫山旅游度假区正式营业。村里的碾子不再是生产工具,缸也不再是生活用具,连篱笆墙都成了乡村文化的元素。半山腰的旧房,改造成了清新悠闲、风格不一的民宿;村民的菜园子和竹编生活用品,成了经营的产品……罗名华家的老屋也由景区改造成了乡村酒吧。

  “白天是员工,晚上是演员,酒吧每天都有游客来,有一定收入,另外我还入股了景区的几个游乐项目,每年都有固定分红,一年下来能挣10多万元。”罗名华高兴极了,如今的丫山不正是最适宜自己发展的地方吗?他毫不犹豫地背起旧吉他,回到他向往已久的音乐梦场——丫山单车酒吧,短短一年就创作原创歌曲30多首。

  在他的房间里,一本发黄的《大余县民间歌曲集》引人注目。“这是当地一个废品收购者收到的,他知道我喜欢唱歌,就送给了我。”罗名华说,里面有很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歌曲,看到这些,他如获珍宝。

  写词、谱曲、练习、演出……罗名华每天的生活充实且美好。“好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罗名华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觉得累,想把唱歌当作一份事业来做。闲暇之余,罗名华将自己写的歌教给在景区工作的大妈大嫂们,带领她们编排节目,为景区来往游客演唱,还把改编的传统民间小调、村里的美丽风景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随着丫山被批准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一场“中国大余丫山迎新国际越野赛”迎来了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的赛车手。白天,赛车手们在丫山越野基地的专业赛道上驰骋,晚上到俱乐部听这个中国乡村歌手唱歌。“我的家乡就在这里,记忆中你并不美丽,荒凉的小屋,好久没打理……我的家乡就在这里,如今变得青春靓丽……勤劳的汗水永不停息,万亩竹海莺歌起,让我邂逅让我着迷……”一首《丫山小镇》,赢得观众掌声起。

  “唱得深情,是因为这是我的故乡、我的经历,在家乡就能找到当歌星的感觉,好多游客都成了我的粉丝。”罗名华摸着下巴,若有所思。歌词是他自己写的,他把家乡由落后到发展起来的变化以及自己实现少年时梦想的喜悦,写成歌,谱成曲,唱给游客听。他演唱的一曲《哥哥出门妹唱歌》荣获“第三届客家歌曲大奖赛”金奖,网络点击率高达几十万。

  乡村振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又成长为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原生力量。在大龙山村,像罗名华这样在景区工作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当起了清洁工、服务员等,有技术的当上了水电工、维修工。据不完全统计,丫山直接带动余名农户,间接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万名农户逐步脱贫致富。年,大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位列全县榜首。

  “山缠水绕云悠悠,听我唱支幸福歌;感谢党来送温暖,鼓励我们去奋斗……大龙山里唱山歌,男女老少都快乐;全靠党的好领导,人民才有好生活。”坐在老屋门前的樟树下,抱着木吉他的罗名华又唱起了幸福的歌,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