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最近头条推荐的热点话题,是关于“一场城市新政”的新闻,大意是说,“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首先要为这个消息点赞!今天整理一组近些年在国外拍摄的照片,换一个角度来回应这个话题:看国际都市中,人家是怎样对待城市“烟火气”的。上图是日本东京的跳蚤市场。
上图与本图,都是日本东京国际论坛大厦前的“大江户骨董市”。东京是繁华的大都市,东京国际论坛大厦也是该市重要的会展活动中心,在这样繁华的现代城区,却允许摆摊设点买卖生活用品。当然,参与这个市场的摊主,也都是文化人,大多是收藏的文化品或者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日用品。这样的市集,不仅没有影响市容,反而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和文化内涵。
再看英国伦敦的一个场景,这是最著名的伦敦眼景点附近,桥下的摊点,这里卖的是图书。以前,我们国内书摊也不少,但多数属于“违规”,现在见的很少了。
伦敦的小吃摊,食客们正吃的带劲儿呢。背景的现代建筑是伦敦最著名的碎片大厦。当时我在现场专门拍下来这个瞬间,就是想体现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小吃摊并没有被清除,相反,人们似乎还很享受这种轻松惬意的烟火气息。
在爱丁堡,我则专门体验了另一种地摊市场——车库跳蚤市场,人们利用车库的空间,开车带着自己的物品,停车打开后备箱,就是一个摊位了。其实这种“后备箱地摊”我们在国内也常见,但大家都明白,这种方式主要方便于随时“逃跑”。可在国外却形成了一种生意模式,人们利用这种空间,销售一些小物品,或者自家的旧物件。
爱丁堡城堡景区边上的“地摊区”。城堡之于爱丁堡,就相当于故宫之于北京的旅游地位。这里同样迎接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但允许摆摊设点,苏格兰传统的饮食、染织、艺术品等,都在这里展示交易。在另一层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苏格兰文化的露天民俗博物馆。它并没有带来秩序的混乱、游客反感,反而增加了旅行的丰富色彩,填充了旅游的内容,让游客惊喜不断。
这是日本奈良的地摊。看这感觉,是不是很像中国了?奈良以古都闻名,但并没有排斥当下生活的现实,路边这一排小摊,看起来也很“俗”,多数是旧书、烧烤、游艺等,但让人感觉很接地气。
再来到捷克的布拉格,胡斯广场的核心地位有点像咱北京的最大广场,可在圣诞节前后,广场上遍布的是各种小屋,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这是胡斯广场的另一个角度,人们沉浸在这样的休闲气氛中,十分“烟火气”吧。
在爱尔兰的高威小镇也是这样,游客爆满,街道也很拥挤,但两侧依然为大摊小摊留下了空间。我说的大摊,就是指酒吧、咖啡馆这类的经营。小摊则是手工艺品、小物件为主的。
我们将视线从国际拉回到北京的胡同,本图为整治前的棉花胡同,有很多小商店、也有地摊,是一个全年不间断的市集,生活用品、果蔬食品等应有尽有,为周边居民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也带来了不少就业。但客观讲,由于胡同道路狭窄,也为交通、卫生等城市管理带来挑战。
现在的街道清爽了很多,但烟火气当然也淡去了很多。回到最开头讲的新闻报道,不对马路市场搞一刀切,这是好事。当然,对于北京来说,街道的整治不仅涉及交通、卫生这些城管问题,还有首都城市定位等大课题。所以,既要让城市充满烟火气,又要保持好秩序,更要符合城市定位,在现实操作中,需要更多智慧和更开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