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历史记忆展黑土风采之龙博珍藏篇铜熨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古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取象征北斗的意思,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斗,象形有柄”;清代的《说文解字注》中写道:“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柄者,盖北斗。”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

铜熨斗,长30厘米、直径8.4厘米,柄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土。由于铜的导热性好并易于铸造,古代的熨斗多用青铜铸成。这件铜熨斗的形制与中原所见的熨斗非常相似,证明金代女真人开始穿丝绸类衣物,并学会了平整衣物的方法,是女真族和中原汉族文化交流的见证。熨斗像一只平底锅,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金斗”则是采用鎏金工艺精制的熨斗,区别于一般民间用品。

熨斗最早是作为刑具而发明的,后演变成为熨烫衣物的工具。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

晋代的《杜预集》上写道:“药杵、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由此可见,熨斗是那时民间的家庭常备用具。

熨斗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是熨烫纺织物的一种生活用具。汉魏时期以青铜质为主,有的熨斗上还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可见那时候的人们就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魏晋以后带座熨斗逐渐消失,形制趋向单一化。唐代诗人王建《捣衣曲》描写了一位贫苦女子使用熨斗的场景:“重烧熨斗贴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发展至宋元时期,熨斗在使用广泛程度和功能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形制和功能出现了多样化,不仅仅用来熨衣,还用来熨纸、护书、熏香等,充分体现了宋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清继承了宋元熨斗的主要特点,流行短空柄,注重斗身的装饰性。民国以后,随着西方熨斗的引进,古代熨斗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