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哪个医院好 https://m.39.net/disease/a_9120197.html你是否观察过,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能够培养出来一个会整理爱整洁的孩子?如果父母是爱整理的人,那么孩子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影响,但是也有很多时候,父母越勤快,孩子反而越懒。所以,整理并不是天生的,相对于天赋以及父母的耳濡目染的影响,人生来的惰性和对环境舒适度的不同需求等等原因,让父母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会整理。以防止出现下面的场景:脱下来的袜子乱扔,所有颜色的袜子都只剩下一只,无法配对成双。回家随手扔下自己的书包,书包里的课本文具乱七八糟,老师让签字带回去的通知,找不到。玩具摆满整个房间,每天都要收拾很多遍,保持家里干净整洁就是真的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相信每一位妈妈还会有更多想要补充的,所有有这样烦恼的妈妈,都是又勤劳又辛苦每天一肚子气的人。今天,我们就跟着下面这本书,去看看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小孩教得又爱干净又会收拾。这本书的名字叫《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整理好身边的物品》。这其实是一套丛书,共计三册,还有两本是《正确的金钱观》《合理安排时间》其他两本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介绍。今天,我们着重介绍整理好身边的物品。关于整理,我们现在取经最多的是日本的家庭主妇,所有市面上最畅销的整理收纳书也是日本人写的,在知乎上搜索如何利用家居空间,回帖和内容高赞的也是日本人如何利用每一个角落,能够看出来,为了让狭窄的空间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日本人真是用尽了心思。我们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日本人,作者高取志津香联合JAM网(JapaneseAmericanMothers)和NPO法人一起编著了这套书。经验是依托美国的教材,结合了日本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让孩子养成收纳整理的习惯。所以这本书是实践出的真知,是大家的经验之谈。我们下面从几个关键词来说说本书告诉我们的经验方法:首先,是规则。规则是大家约定俗称的必须遵守的条款,比如说,对于整理,有一条规则就是:东西用完了要放回原位。每次放学回来,我都要检查儿子的书包。刚开始上一年级,书包里面的书,本子,水杯,衣服,都统统团在一起,鼓鼓囊囊放在书包里。于是,我就告诉孩子,水杯要放在侧面的网状兜子里,书放在书包的夹层里,衣服叠整齐放课本的前面。其实,这些之前都是我替儿子完成的,但是当他把没有拧紧的水杯放在书包里湿透书本的时候,我就知道,孩子没有在意这个规矩。所以,第一步,就是给孩子立规矩,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必须记住,自己多练习几次,也就不会忘记了。当我们和妈妈们交流,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丢三落四,丢橡皮,丢衣服的比比皆是。对于幼儿园或者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这个规则难吗?有时候确实挺难的。孩子还很难养成收拾的习惯,我们虽然要给孩子立规矩,但是也要留退路:他们收拾不了这件事很正常,慢慢来。立规矩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让孩子认识到自立是成长的第一步,每个人都有义务收拾好身边的事物。其次是,分类。整理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分类——将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现在垃圾分类已经走进了大街小巷,通过垃圾分类,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垃圾属于干垃圾,哪些垃圾对环境有污染。但是,就像我们刚开始也搞不懂厨余垃圾应该属于什么垃圾一样,孩子在刚开始学习分类的时候,也不太会按照我们想象的那样,将东西分门别类地找出来。这怎么办呢?下面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到你:超市的宣传单,拿回家之后,你可以将上面的东西都剪下来,然后问问孩子这些都是什么东西,都应该属于哪一类商品。在菜市场买回来蔬菜和水果之后,让孩子区分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打开你的抽屉,让孩子把里面的笔、本子、相册等等进行分类,看看哪些能够放在一起,为什么?在教会孩子分类之后,就放手让孩子去做,这样既能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整理,帮助大人分担家务,更能够锻炼孩子的大脑,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第三是帮助和参与。这个帮助,是指父母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便于整理的环境。就像书中说的“在整理前,如果能做好相应的准备,整理的时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说日本人会在玄关处做一个台阶,这样,直接在下面换鞋,家里的地板就不容易被踩脏,而且换鞋的时候也能直接坐在这个台阶上。虽然这个方法对于我们的居住环境来说不太现实。但是这也给我们提示,一个便于打理的环境能够让整理更轻松。比如给孩子安排一个专门的放书的书架,放在他能够够得到的地方,那么学校发的资料就不必放得到处都是,要翻找半天才能找到。参与指的是,在收拾整理的过程中,要跟孩子沟通,问问孩子的意见。一年级的儿子对我说:“妈妈,把我的奥特曼人偶放在门口的玄关鞋架顶上吧,这样我每天上学放学就都能多看他们一眼了。”所以,从那以后,他的人偶就再也没有在沙发上,书桌上出现。可见,尊重孩子的意见,能够让整理更见成效。收拾整理的过程中,孩子对于整洁有了初步的概念,还有一点小小的意外收获就是,他们会对空间大小有了判断。有的孩子不知道煮鸡蛋要放多少水。有时候要放半锅水,我们都知道,水面没过鸡蛋就足以让鸡蛋煮熟了。这对于学习整理的孩子是一个考验,多做几次,他们就能有空间大小的概念了。东西太多的时候,贴标签是个不错的办法。就拿我们工作来说,随着工作内容的增加,把所有的文件都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必然会查找困难,但是如果准备一个文件夹,并且在文件夹外标注各个项目的名称,那就能分分钟搞定。这种贴标签的方法也适合小年龄的孩子,如果他还不认识字,你就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标明每个柜子里放的都是什么东西。在整理过程中,那些难以割舍的东西,就好好地收藏起来,那些确实用不上的东西,或者捐赠,或者卖到跳蚤市场。但是在扔东西之前,一定要和它们好好地告别,感谢它们之前的帮助和支持。这样会让孩子养成不乱扔东西的习惯,养成感恩的习惯。也能够让孩子在下次买东西的时候好好想一想到底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需要的。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爸爸妈妈可以买来学习一下,这里要提示的几点:1.孩子养成整理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很有可能还会倒退,但是父母一定不能放弃,当我们替孩子做家务,整理东西的时候,是在剥夺了他们锻炼大脑,实现独立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忍住!别插手!2.3.孩子在独立完成前,父母要在一边照看。并不是说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天生就会整理了,就像那个笑话说的,早知道吃第四个饼就饱了,就不吃前三个了。其实,孩子的基础是在一天天的劳动中打造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旁边观看。JAM网站上介绍了“成为整理小达人的作战‘三步曲’”:基础阶段(1-3天)由父母来做,让孩子在旁边学习整理方法。进阶阶段(1周)父母一边示范,一边教孩子整理方法。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尝试自己做。飞跃阶段(2周)由孩子自己整理,父母在旁边看着孩子整理。其中的内容包括:整理学校发的资料,吃完东西后收拾,日常生活中整理时需要准备的东西。这个训练至少要持续三周。这个过程中,倒退是很有可能出现的,如果倒退,就返回上一步再做一遍。但是,做这一切的还有一个前提是:家长能够清晰地传达需要孩子做的事情。比如,你想要让孩子帮忙做一件事,要告诉孩子: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按照什么顺序——为什么要这么做。举个例子:“衣服洗好了,双手端好盆子,放在晾衣架的旁边,注意不要摔了”“然后,把衣服一件一件地打开,晾在衣架的杆上。”“晾好以后,把空盆子再送回到洗手间来。”这样孩子就能知道做事的顺序,就不会收到指令不知所措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孩子明白了你的话,你可以让孩子重复一下刚才的指令。如果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任务,你也要不吝啬鼓励和赞扬,给他一个小红花或者一些奖励吧,家务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到这里,我们就大体了解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很多教育孩子整理的方法。人们都说,这里房间等于整理自己的思维,毕竟房间乱的人,脑子也不会太清楚。其实整洁的环境给人的,不仅仅是舒心的感觉,更是一种认真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对于培养孩子付出的这些努力,一定是值得的。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助你,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我们一切在阅读中学习新的知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