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弟子规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指在使用别人的东西或者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
不然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偷窃。在家长的教育中,一旦孩子出现这种行为也是万万不能允许的。
可是在孩子的成长中,却会在某一个阶段出现这样的行为。他们会把本来属于别人的东西偷偷地放在自己的兜里拿回家。
并且当父母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就是死不承认。面对这种错误的行为,家长也是尤为愤怒,甚至也会用打骂的方式来达到制止的目的。
01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偷拿的行为
似乎每个小孩子都会有偷拿的这个行为,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并且这种行为还屡禁不止,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物权认知的缺失
小孩子会在一个阶段对于“你、我”这两个词语傻傻得分不清楚。会经常把我爸爸随着别人的说法,说成你爸爸。对于你我的概念不清楚。
正是因为这样,才使他们在物品的所属权上出现混淆。会错误地把别人的东西也当成自己的东西装起来。在父母眼中变成了偷拿。
第二、自己拿了却忘了
有些孩子和伙伴玩的时候,喜欢探索身上的一些小洞洞,会把玩具或者一些小玩意装在兜兜里。他们会重复这个过程并进行探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时候,由于年龄小,忘性大。就会不记得自己装了什么。于是有的孩子就会把它装回家,等到父母问的时候,也没有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可是在父母看来这反而成了一种偷的行为。
第三、没有秩序感
不懂的规则,没有分寸,孩子就会缺乏秩序感。在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就不懂的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
所以在遇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时,就会很难以控制而且会不受控的把对自己吸引力很大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兜里。也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认知,误认为东西是自己的,从而拿回家。
第四、孩子错误地攀比心
大人有攀比心,小孩子也有攀比心。你会发现在他们的朋友圈中,很多孩子都会有一股攀比风,像一些风靡的玩具游戏等。
如果孩子在父母这里被一味地拒绝,就会从其他的地方获取。因为身边的伙伴都有,而自己没有,父母又不满足。于是就开始看到别人有的时候选择用偷拿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第五、吸引父母的注意
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总是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他们会用偷拿东西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眼球,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犯错了父母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除此之外,这些孩子还会伴随其他的一些错误的发生,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再来指责孩子,还不如去反思一下自己。
02应对偷拿的行为,哪些话不要说
应对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父母有些话是不能说的,比如:“你这个孩子怎么总是偷东西”。家长一定不要用“偷”这个字眼,轻易地使用,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很受伤。
而且这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这种贴标签的行为,是最鲁莽最低级的。同时也不要总是指责和打骂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处理这个问题,很可能会激化加重这种行为。
比如“你再偷东西我就打你手”“你给我丢人了”……这些带有指向性的话,都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认知,他们会消极地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最后自暴自弃。
03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家长要怎么办
发现了孩子爱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要用别的方式来处理。具体父母正确的处理方式有哪些呢?跟以下有关。
第一点、清楚物权意识
让孩子懂得学会区分你我,不管是生活中的你我的称呼。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归属权也要知道。比如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不是自己的。先从家里让孩子区分。比如爸爸的东西,妈妈的东西等。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家长不要着急。
第二点、保持心态平和
若是孩子偷拿了东西,一脸懵的时候,父母也不要着急更不要恐吓。要会询问:“这个是谁的?”“为什么会在你这里呢?”切忌上来就发火的下定义和指责。
询问事情的经过,知道孩子是哪里出了问题。帮助孩子去提升认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说事实才是更好的解决方式。
第三点、在生活中适当地满足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上,父母要懂得适当的去满足,只知道拒绝是错误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