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传突破,起脚,射门!球进了!”7月24日,东京奥运会女足小组赛第二轮打响,中国女足迎战赞比亚女足。本次比赛,来自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的队员李晴潼、罗桂平首发登场,这是梅州足球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的第二次亮相。
此次奥运会,梅州共有四名球员同时参加奥运会正赛,在梅州足球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也是梅州足球振兴发展职业足球带来的一大成果。
作为足球之乡,足球早已融入梅州人的生活,成为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梅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推进足球特区创建工作,通过加强基层足协建设、举办多项足球赛事、强化人才梯队、推进场地建设,摸索出一条“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欠发达山区足球发展模式,努力为广东足球、为全国足球贡献梅州的智慧,发挥梅州足球的力量。
日前,中国足协发布《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报告》显示,梅州以82.8分排名全国第一。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丘黎明
四级联动65个基层足协凝聚足球发展动力
“过障碍时注意步法!”“加快速度,想象有一个足球就在你前面,你需要带球突破!”临近放学,梅县区石扇镇中心小学的操场热闹了起来,学校足球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一日一次的足球训练,教练的呼喊声、球员的加油声、同学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足球之乡”的少年们沉浸在足球的快乐之中。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足球是足球振兴发展的关键,青少年足球人才队伍的训练水平折射出一个地方足球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如果一个区域踢球的人很多,足球氛围佳,就能够发现更多具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梅州市足球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如何让每一名青少年有球踢、踢好球,关键在于基层足协的发展。
“在年,梅县区举行第一届乡镇足球联赛,我发现队里几乎没有年轻球员。”石扇镇足球协会会长彭中宝告诉笔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石扇镇于年7月成立足球协会,并率先开办镇级足球协会寒暑假青训营,通过专业辅导、集中拉练、外出交流、友谊比赛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从小接触足球、爱好足球、融入足球文化中,并从中发现储备一批基本功扎实、团结协作意识好、技战术水平良好的足球后备小将。
“参加青训营的球员年龄在8岁至17岁之间,在这30天里,我们主要针对基本功、战术意识等内容展开训练。”石扇镇足球协会秘书长林志说,青训期间,队伍还会与梅县区的其他学校进行友谊赛,让每个球员都有机会在实战中感受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梅州将足球改革的指针对准基层足协,积极探索创新基层足协的建设,推动足球协会和足球俱乐部向镇、村、片延伸,形成了从市、县到镇、村四级足球协会网络。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镇级足协65个。
有了组织,就有了举办比赛、开展青训的平台。梅州各个基层足球协会因地制宜开展青训,举办足球兴趣班,进一步挖掘足球人口。除此之外,还定期举行足球赛事,组织足球爱好者进行切磋交流,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去年年底,梅州市首个村级足球联赛——梅县区四镇十六村村级足球联赛顺利举行,经过28场比赛的角逐,梅县区丙村镇溪联村荣获冠军,让村民老吴十分兴奋。“没想到我63岁了还能参加足球比赛,感受足球赛场的紧张与欢乐,让我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老吴告诉笔者,村级联赛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们对足球的喜爱。“现在,我们还经常出去交流切磋,提升技战术水平。”
梅县区足球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本次赛事虽是激发基层足球活力的试点工作,但却受到各界好评。“群众们热情都很高,参赛队员的年龄结构跨度大,既有60岁的老年人,也有20岁的青年,现场看球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无论是开赛仪式,还是比赛期间,前来观看的观众络绎不绝,将足球场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希望明年能将村级联赛办得更好,规模更大更普及,让足球比赛成为促进乡风文明、提高基层文明素养的重要活动。”该负责人表示。
夯实基础打造千块足球场地
走进平远县八尺镇中心小学,一座崭新的七人制足球场格外显眼,茵茵绿草上,八尺镇的学生们正在愉快地踢球。“终于有一块标准化的足球场了,踢起来感觉特别棒!”八尺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吴雄飞说。
这是八尺镇中心小学第一块真正的足球场。“以前学生们要训练,需要借用八尺中学的足球场。若碰上中学训练,学生们就只能在校园内的水泥地上训练,一不小心就容易摔倒擦伤。”八尺镇中心小学校长吴立新说,水泥地也限制了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
推动足球事业发展,“球在哪里踢”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吴立新告诉笔者,今年1月,广州市南沙区和八尺镇联合筹资,为八尺镇中心小学修建了新体育场,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场地,开展活动就方便很多了。接下来,我们会把足球纳入到体育课程中,为更多学生普及足球运动。”八尺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师肖德宝说。
八尺镇中心小学是梅州市足球推广学校,过去尽管条件简陋,但学生们热情不减。去年,在平远县一年一度的足球联赛中,八尺镇中心小学女子足球队进入全县四强。“接下来,我们会争取在全市、全县的足球比赛中拿到更好的成绩。”肖德宝说。
近年来,为了解决“球在哪里踢”“球先踢起来”的问题,平远县把校园足球场地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工作,创造条件满足校园足球的发展,形成了上级支持、地方政府投入、学校自筹以及社会力量投入等多渠道筹资升级改造运动场的模式,累计投入多万元新建了53块足球场。
通过对学校运动场的升级改造,大大改善了学校运动场地条件,为学校进行足球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中小学生足球运动的蓬勃开展;同时,开放式的体育场还成了周围群众休闲健身的首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向操场、拥抱健康。
平远县足球场的修建工作,是梅州市建设足球场的一个缩影。
梅州走上了一条系统化的场地建设之路。“我们鼓励各地按照实际需求修建足球场,满足当地开展足球活动的需求。”梅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梅州各级党委、政府力抓场地设施建设,实施“三进三边”工程,即足球场“进”学校、乡村、景区,实现路边、村边、山边都有足球场,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引导企业参与其中。
石扇镇商会永远名誉会长李阳春捐资多万元,对梅北中学足球场进行改造提升,建成七人制足球场,为学生们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梅州爱奇体育俱乐部按照国际足联FIFA最高标准对原足球场进行提质升级,为足球爱好者提供更好的运动体验。
梅江区西郊街道将建设足球场作为村级“”实施项目之一,充分盘活土地资源,促进足球场建设,目前该街道已拥有黄塘村5人足球场、西郊志能足球场。
据统计,梅州已完成块足球场地建设,达到每万人两块场地,这个数据可以说是全国足球场地建设的排头兵。
扩大影响塑造知名赛事品牌
日前,由共青团梅州市委员会、市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年梅州市五四青年足球比赛在梅城爱奇足球场落下帷幕。来自全市24支队伍共多名运动员,为观众送上了36场精彩比赛。
据了解,梅州市五四青年足球比赛自年创赛至今已是第八届。除了去年受疫情影响未举办之外,坚持年年开展。目前,该活动已成为足球之乡的品牌赛事,被评为梅州市委、市政府振兴“足球之乡”四大品牌赛事之一。
“这场比赛踢得酣畅淋漓,让我意犹未尽。”在年梅州市五四青年足球比赛结束后,梅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风华环保总经理梁良在朋友圈写道。
深厚的基础是梅州举办赛事的底气。正是有了群众的热情,梅州足球才得以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据统计,全市每年举办各类足球赛事多场次。每一次比赛,都是一场足球的狂欢。足球已经成为梅州人民群众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梅州的社会足球蓬勃发展。全市构建起体育、教育、社会三个系统衔接有序、等级分明的竞赛体系,现有多家业余足球俱乐部,背后是多家企业的支持。
不仅群众热爱足球,梅州企业也有浓厚的足球情怀,上至职业比赛下至草根足球赛,均能看到企业的身影。赛事的组织除政府的牵头外,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支持,赛事的经费常常得到多方的支持。
去年12月,梅州市第三届超华·客家杯“一带一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热闹开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赛事是由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赞助,该公司凭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积极参与梅州足球的振兴与发展。
这是该系列比赛的第三届,第一届得到了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第二届得到了伊利集团独家冠名,在梅州的企业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着足球事业的发展。
对内,梅州积极构建品牌赛事,形成了“四大联赛、四大杯赛”赛事品牌,其中,客家杯“一带一路”国际足球邀请赛已经成为梅州的国际赛事品牌。对外,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比赛,例如中甲联赛、四国女足锦标赛等。
随着办赛经验逐渐丰富,办赛系统日趋完善,在梅州举行的国家级、省级的比赛也越来越多,这是全社会综合协调能力的表现,也是国家和省对梅州发展足球事业的肯定。
梅州正朝着成为一个著名的赛事承接地的目标努力,把“来梅州踢场球,踢场球到梅州”变成球乡品牌。
■相关
足球人才建设
梅州有一套
7月21日,中国女足迎来奥运会首秀,对阵巴西女足。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罗桂平、李晴潼身披17号和4号球衣首发出场,为国征战。
4名球员入选大名单,2名队员在首场比赛中首发出场,在历史上尚属首次。作为山区城市,梅州是如何做到的?关键在于对足球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
近年来,梅州构建了中国足协青训中心、省市县三级体校、职业俱乐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社会青训组织“五位一体”的青训体系,组建完备U7—U15各年龄段青训梯队,涵盖了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各年龄段,全市青训已向形式多元化、网点普及化发展。
随着梅县富力切尔西足球学校、五华客家精英足球学校和嘉应学院运动训练(足球)本科专业顺利开学,以及职业足球俱乐部成立,打通了梅州市中小学校到市县体校、足校,再到大学或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人才输送通道。
梅州在青训方面动作频频,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成果颇丰。据统计,近年来,梅州青训体系培养了名足球后备人才,向省级队伍输送69人,向国家级队伍输送21人,向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90人。
饶伟辉、刘彬彬、叶楚贵等入选国家队、国奥队,温木莲晋升国家级裁判员,国家U14、U16、U20、U22及女子五人制国家队等国字号队伍再现梅州籍球员,各级职业联赛中梅州籍球员不断涌现。
除此之外,成熟的产业链条也是人才保障之一。
“十三五”期间,梅州市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足球为特色,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梅州五华、梅县富力足校分获年度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在足球产业发展中,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探索打造独具特色和富有吸引力的“体育+互联网”“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接下来,梅州将围绕建设“一地三田”目标,深入实施《梅州中长期足球发展规划(—年)》《梅州足球特区发展规划》,大力培育以足球为重点的场馆运营、赛事培训、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智慧体育等“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产业多元发展,并引导以足球为核心产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支持足球(体育)类企业积极从事足球运动器材、设施装备研发建设等。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