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1月5日消息1月4日,基于全国近家门店元旦三天销量收据,大润发对外发布《元旦消费报告》,报告显示,开年三天时间里,苏州人在波士顿龙虾、油条、纸巾等商品的购买力位列全国第一!实现了车厘子自由的同时,还囤起了砂糖蜜桔、夹心巧克力、芝麻汤圆……将“苏州爱甜”发挥极致。 民生消费品是刚需苏州人买走近60多吨猪肉
去年就有研究报告显示,在新冠疫情下,国民消费理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结构也出现重大转移。民生刚需用品需求迅速扩大。《大润发元旦消费报告》显示,这种需求趋势仍在持续。
元旦三天,大润发在全国共卖出了超过1.3万吨大米。仅以单品来看,销量排在TOP10的,有7个单品均为大米。以品类来看,畅销的还有挂面、食用油、酱油、牛奶、酸奶、土豆、盐、纸巾,其中苏州在纸巾的购买需求极高。可以说是生活里缺不了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民生刚需里当然也少不了猪肉。元旦三天,大润发在全国售出了吨猪肉,约相当于成年可宰杀的头猪。如果放到城市的维度,元旦假期苏州人买了近60多吨猪肉,排名全国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牛奶这个营养价值高、老少皆宜的饮品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标配,真正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三线城市消费升级凸显波龙购买力苏州超过上海位列第一
一手是民生刚需,一手是消费升级。大润发发布的《元旦消费报告》显示,这种“并进”的现象在二三线城市更为显著。相比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在消费升级上虽仍有距离,但趋势明显。在大润发88元一只波龙和29.9元车厘子的年度促销加持下,更多地方实现了波龙和车厘子自由。
有意思的是,元旦三天,在波士顿龙虾(简称波龙)和车厘子消费上,苏州和上海互争第一。在波龙购买力上苏州则超过了上海,排在第一位,成为最爱吃波龙的城市,南京排在第三。大润发在全国共卖出了吨车厘子,其中上海消费了约14吨,苏州以12.5吨紧随其后。
除了苏州、上海和南京,济南、合肥、昆明的波龙和车厘子也成为假日爆款。一袋大米+一盒车厘子,成为很多购物车的标配。
南北饮食文化差异显著苏州人爱面也爱油条
《大润发元旦消费报告》几乎可以看做是一张民生消费品地图,再次体现了南北饮食文化的显著差异。
广东销量最好的是大米,而在东北则是食用油。江苏人买的最多的是面,而苏式面能够在面界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有道理的,全市销量排名前六中,面食消费占据4席。至于东北爱囤油,有网友调侃“可能是东北菜耗油”。
不止是广东,云南昆明、福建泉州,销量排在第一的同样是大米,整个华南都爱买米。而江浙沪比较受欢迎的汤圆,在北方几乎没有出现。
当然,也有南北通吃的,比如油条。大润发门店现做的“非矾油条”(不添加明矾),元旦三天卖出了61.5万根。按照大润发一根油条28cm来算,相当于公里,超过了4个马拉松。在华南、华北、华中、东北、华东五大区出现比较均衡的局面,店均销量约根。
“我们几乎一周要有三四天都会来了这里排队买油条,又大又实惠,没加矾吃着也放心”。苏州市民张爷爷带着小孙子排队买油条说道。元旦三天,苏州人买了近3万根油条,一根根安心的“非矾油条”,成为了联结消费者和大润发最好的纽带。
据悉,每年元旦开始,大润发都会推出年度促销活动“低价风暴”,今年超过2万款商品低至3-5折,持续14天的时间。“低价风暴”从年推出,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堪称“线下双11”鼻祖。
新年新气象。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份全国最大商超元旦假日购物消费报告能够管窥一二:中国内需市场强劲,线下实体经济活跃;以国产为主的民生刚需和以进口为主的消费升级并行,彰显了双循环格局下的新气象;同时大润发92%的门店都分布在非一线城市,是下沉市场经济和消费活力的一个有力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