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其所带来的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个人精神生活的富足,是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
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不妨试着从这份儿童劳动清单开始。
家务篇
家务是家庭里最自然的劳动场景,针对各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很多家务劳动值得尝试:
●1-3岁:家务是最好的游戏
1.独立吃饭,使用勺子或筷子。
2.洗手、洗脸,可以用毛巾擦手、擦脸。
3.选择喜欢的衣服,学习穿脱衣服、鞋袜,叠放回原位。
4.将多双袜子打散、配对,锻炼儿童观察力。
5.尝试捡豆子、剥鸡蛋等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劳动。
6.整理、归类玩具。
这个阶段,儿童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这是他们探索周围的方式,可以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提供尝试的机会。
●4-6岁:在家务中发挥想象力
7.扫地、拖地,用抹布清洁桌椅。
8.参与烹饪,制作蛋糕、饼干、雪糕等。
9.挑选衣物进行搭配,叠衣服。
10.摆放餐具,分发食物。
11.学习系纽扣、鞋带等。
12.洗水果、蔬菜,打鸡蛋。
这个阶段,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相比玩具,他们可能对真实的生活用品更感兴趣,可以多鼓励他们尝试新鲜事物。
●7-9岁:在家务中掌握独立自主能力
13.手洗简单衣物。
14.学习使用洗衣机、吸尘器、电饭煲等家用电器。
15.尝试学习烹饪,做简单的早餐或煮面条等。
16.择菜、剥虾,洗碗筷。
17.更换床单、被罩、枕套等个人床品。
18.保持卧室整洁,定期打扫。
这个阶段,儿童能够掌控的事情越多,他们的安全感和自我驱动力越强。
●9-12岁:在家务中掌握社会能力
19.掌管一部分家庭财政,比如安排家庭购书支出等。
20.组织安排家庭活动,写邀请卡,为宾客准备礼物,购买节日用品。
21.定期组织家庭会议。
22.管理五一假期间的家庭开支,结束后做数据分析,给出建议。
23.拟定五一家庭出游计划和出行攻略。
这个阶段,儿童需要被赋予更多的平等权利,可以让他们一定程度参与家庭决策。
学校篇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丰富、有趣的劳动课程、活动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生活能力,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它还会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宝贵的教育资源。
●小学阶段
1.根据年段开设家务课程,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以下为重庆两江新区康庄美地第二小学开发的“厨房小当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供参考:
▲“厨房小当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表
2.邀请社会劳动者进课堂,为学生介绍职业故事。
3.举办“跳蚤市场”,感受创业乐趣。
4.开辟“校园农场/校园瓜果基地”,提供劳作机会。
5.开设理财课程,了解各种理财方式的利弊。
6.创设校园“激励岗”,在教师办公区、校园景观区等专门设置“劳动执勤岗”,通过竞聘的方式产生“胜出者”,亲身体验劳动的自豪感。
7.建立学校包干区域制度,让班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级管理中保证人人有岗位。
8.搜集生活中的智慧小技能,挑选喜欢的技巧进行分享。
9.开设创课工坊,探究科学与技术的奥秘,了解技术对生活的利弊影响。
10.优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
●中学阶段
1.社会调查,了解职业。
a.最近一个月附近菜市场、超市,哪些食物(蔬菜、水果、肉类)价格有较大变化?为什么会变化?
b.媒体报道“90后进入职场跳槽平凡,38%应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是否真实?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c.除了在人才市场、招聘网站投简历外,现在有哪些新兴的求职方式?
d.哪些传统行业已经逐步退出市场?哪些传统手工业正面临失传危机?
e.采访身边的人,问问他们“为什么而工作?”梳理自己对于“工作”的理解与感受。
2.链接社区、企业资源,为学生打造职业体验基地。
3.提供学生职业机会评估:了解各种职业特点,找到与自己个性、能力匹配的职业类型。
5.研究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通过微纪录片、PPT介绍等方式完成一份行业报告并分享。
6.完成一份自己的职业规划书。
7.举办校园模拟招聘会,进行求职演练。
8.了解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结合劳动纠纷案例进行分析。
9.鼓励学生开办校园“学生公司”,尝试自主设计创业项目并实践。
10.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活动篇
除了具体的家务劳动、学校课程,还可以通过其他有意义的活动感受劳动的价值。
1.寻访身边的劳动者,并用照片、文字等方式记录。
2.和父母换岗一天,感受家庭劳动的不易。
3.走进社会,观察职业人士,条件允许可进行职业初体验(如小记者、红绿灯交通协管员、小图书管理员等)。
4.小学生到学校食堂帮厨,自己完成餐桌摆放、饭菜分配、收送餐具等。
5.学生每天都要打扫厕所,一方面可以学习厕所的打扫方法,另一方面是教育学生各种工作都有辛劳和厉害的地方,工作没有贵贱。
6.喂养小鸡、小鸭等小动物,既能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锻炼责任感。
7.阅读《阿德的心愿》《小熊三兄弟的家》《花婆婆》等读物,认识劳动的重要与美好。
8.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进一步了解各行各业。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综合:中国教师报、中新网、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