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落地实施后,“你是什么垃圾”式样的焦虑,便随之而来。
过去六七十年里,人类已制造约83亿吨塑料垃圾……报道称,全球平均每年产出约21亿吨固体废弃物。但是垃圾处理的节奏却始终赶不上人类生产垃圾的速度。
然而早在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便已在环境保护的长河上扬帆起航了。
...
猪和垃圾处理的渊源
什么垃圾适合掩埋,什么垃圾适合烧毁,老祖宗们依据生活经验有效执行。
但是垃圾处理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行为,就比如粪便这个东西——就让人觉得挺棘手的。古人为牲畜修建猪圈和牛栏,家畜的“产出”不断堆积,再由人来集中处理。
成都出土的猪圈模型商代有一位政治家,叫伊尹。这位先生教会了老百姓以粪为肥,浇灌农田。
“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汜胜之书》
人们知晓了用粪土施肥的妙法,很快就用到了之后的“猪圈”搭建上。
我们可以从字形中窥得一二道理。《说文解字》中说道:“溷,厕也,从豕在囗中也。”
甲骨文中的溷字圂读作“hùn”,字形上看是把猪关在围栏里。它既可指猪圈也可做厕所。
猪圈需要经常清理,囤积在圈内的家畜粪便好收集,人们拾粪肥田,就能成功变“粪”为宝。
...
挖坑刨土,就地掩埋
古代人们受条件所限,制造的垃圾多为粪便、厨余。因此人们常把厨余垃圾转移到城郊“无人区”堆放,有时也会挖个坑埋上,待这些废料降解,化为土壤的养料。
现代考古发掘时通常将挖到的垃圾坑称之为“灰坑”。但由于我国考古界约定成“是个坑不知道它是干嘛的就管它叫灰坑”,因此灰坑“生前”也不全是垃圾坑。
灰坑主要分两种,一种自然形成,一种人工挖成,有坑以后人们就往坑里放垃圾。除了垃圾,有的也会埋些宝器以作殉葬陪衬,还有人在其中储存生活用品。
图中是金沙遗址挖掘出的灰坑,坑中出土的碎陶片,经拼接复原成了图中的大口陶瓮
灰坑因为垃圾沉积,久而久之土壤会变色,考古专家可以从土壤的颜色分层来判断这是什么年代形成的殉葬坑或垃圾坑。
...
乱扔垃圾,律令严惩
先秦时百姓经历了“垃圾围城”的痛苦,《韩非子》记载了解决妙法。
来自韩非子的凝视“弃灰之法”,源于商朝,在商朝的大街上倒垃圾(灰)会被砍手。
一曰: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曰:“无弃灰,所易也;断手,所恶也。行所易,不关所恶,古人以为易,故行之。”
前脚灰倒出去,胳膊可能就先于扬灰一秒落地了。子贡心想这算什么规定,于是跑去问孔子。孔子解释说:不让你倒垃圾,这很容易吧。说要断手,这让他们很厌恶吧。做他们容易做到的,又不触犯他们厌恶的,古人觉得可行就这样做了。
《汉书·五行志》中也有记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黥,古代一种刑罚,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汁,永世残留,不得遮掩。只因扔垃圾被脸上刻字,受刑者大概会留下一生的阴影,不敢再犯。
何为黥刑?...
金钱如粪土,粪土赚万贯
唐朝一位叫裴舒的内府官员,极具创新精神——倡导卖马粪赚钱,扩充国库。比起西晋皇帝曾出售官位,以贴补私用,想来更是奇葩。
裴舒做完实地调研,奏请朝廷说,宫内的马粪一年可创收二十万缗,也就是2亿文钱。
不过当时上级表示,马粪天子传予后世,实在不雅,此事便由此作罢。但现在想来,此法既能解决宫内污物,又能大赚一笔,真是一笔不亏的买卖。
清末小说《市声》里也有段故事,说当时一位民间妇女包氏,劝慰丈夫去开粪厂赚钱,专门收粪,贩给乡下,足见这一买卖的合理性。
但并不是满大街的唐朝人都有这样明智的求财之道,唐朝针对那些对垃圾回收没什么想法的人,还是走了严格的法律办法——不仅处罚乱扔垃圾的人,其主管部门监督不力也将一同获罪。
《唐律疏议》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唐律疏议》
意思是,在街道上随便倾倒垃圾的人,会被打六十大板,倒水者无碍。执法者如果纵容居民乱丢垃圾的行为,与乱丢垃圾者同罪。
清明上河图局部,热闹的汴梁街景南宋的《梦梁录》里记载着一种名为“倾脚头”的职业,具体干嘛呢?专业掏粪。到了春天,“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所以当时临安街头还算整洁。马可波罗到达临安(今杭州)时也曾盛赞临安是“世界最美丽名贵之城”。
《梦梁录》如果没有专业的道路清扫者,城市就会变成一个大型垃圾回收站。
好在到今天,人们的环保意识大有提升,街头景象足见我们自身的成长。
—END—
编辑
采薇君
图片
来源网络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