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黄哲程马瑾倩)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居民减少外出,有不少社区加强了出入管理。在此情况下,社区生活垃圾处理有何变化?垃圾分类是否还在继续?
记者近日探访北京多个街道和社区发现,多数社区对生活垃圾桶增加每日消毒环节,有的街道为垃圾分类指导员发放可进出多个小区的通行证,及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还有不少社区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细化生活垃圾二次分拣,防止废弃口罩误投。
新怡家园的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新京报记者黄哲程摄
社区加强进出人员管控,居民减少扔垃圾频率
早上8点多,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年过七旬的居民张淑芳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提着家中分类好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袋和“口罩垃圾袋”走出家门。她绕过离家最近的垃圾桶站,来到小区南侧的分类投放站点,将三袋垃圾分别投入绿、灰、黑色的垃圾桶内。
“黑桶是春节以后新怡家园新置办的,专门收集口罩、一次性手套,在小区南北侧各有一个。”张淑芳说。
目前,新怡家园开放北门一个出入口,进出人员都需要测量体温。各单元楼内也贴出了告示,告知居民从2月17日起将要持出入证进出小区。
1月底,崇外街道在12个社区的出入口附近都增设了黑色垃圾桶,专门收集新冠肺炎防疫期间居民使用较多的口罩、一次性手套等生活垃圾。新怡家园有户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韩瑞香回忆,最近每个黑桶一天能收集约50个口罩和手套。
与新怡家园类似,目前,北京多个街道都配置了专门回收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的垃圾桶,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和顺义区胜利街道等。
进屋后,张淑芳把一次性手套扔进“其他垃圾”桶里,口罩则用酒精消毒后拿到阳台上晾了起来。“今天下楼没和邻居说话,口罩还能用,最近口罩可‘金贵’着呢。”
近期,张淑芳减少了出门倒垃圾的频率,改为两天一次。除了偶尔买菜,她和老伴基本不出门,连同住在一个小区的孩子一家也很少见面。
崇外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涛说,由于居民都很少出门,加上部分住户还未回京,与春节前相比,崇外街道的厨余垃圾分出量减少了近50%。
大乘巷教师宿舍院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居民投放的口罩进行初步消毒。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垃圾桶一天多次消毒,消毒人员出入证可通行多个社区
除了增设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加强生活垃圾消毒也成为当下多数街道社区的标配。居民投放生活垃圾后,社区将对垃圾进行初步消毒,这一步骤通常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完成。
韩瑞香在新怡家园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已有一年多,最近每天早晨上岗前,她和同宿舍的指导员都要测温,然后戴上街道发放的口罩、手套各两层,提上84消毒液喷壶。
韩瑞香负责看管和清理新怡家园40组垃圾桶站中的11组,近期她的任务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对垃圾桶和垃圾进行消毒。“桶站一天三消毒,早晨上班、中午下班和下午上班各消毒一次。每个桶里的垃圾也要喷消毒水。”
作为第三方物业聘请的工作人员,韩瑞香并不住在小区。此前,她已经领到了崇外街道都市馨园社区的出入证,该证件在街道多个小区都认可。
李涛介绍,崇外街道12个社区每日都须对垃圾桶站进行全面消毒,街道25条路段每天也会由街道清洁员全面消毒两次。“街道给指导员准备的口罩和手套目前够用到二月底,下个月的物资正在采购。”
疫情出现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也对垃圾桶站加强了消毒,每组垃圾桶每天至少进行2次消杀。
记者在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院看到,这里每个生活垃圾桶外罩有一个金属外壳,阻隔垃圾与外界接触。现场环卫工人专门准备了一块抹布,配合使用84消毒水对垃圾桶外壳进行擦拭和消毒。此外,每名工作人员都配备了口罩、一次性手套和消毒液等防护用品。
大乘巷教师宿舍院垃圾分类指导员用消毒液喷壶对垃圾桶站进行消毒。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重视废弃口罩错投分拣,丰台隔离人员生活垃圾专人上门收
疫情期间,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也没有放松。记者了解到,不少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居民生活垃圾的二次分拣更细致,尤其要将投放错误的废弃口罩分拣出来。
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院在年成为北京第一个试行垃圾分类的小区,至今垃圾分类从未间断。目前,该小区三个出入口均需居民通过人脸识别或刷社区门禁卡方能进入。
作为小区5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之一,崔湘文向记者介绍,他们主要负责厨余垃圾“破袋”分拣,检查其中是否混有其他类别的垃圾,然后集中等待统一收运。“其实现在大家都很注意,偶尔有错分的,主要是餐巾纸一类。”
街道给居民发放厨余垃圾袋,每个袋子上印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