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5日讯,东三环旁的劲松五区,小区中共有26栋红色的六层砖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区居民中,老年人比例较大。69岁的张阿姨拎着一袋厨余垃圾走出家门,她并没有将垃圾投进垃圾桶,而是走到了小区西侧,送到了一间绿色小屋旁。这家屋子上写着“绿馨小屋”。“克。”张阿姨将垃圾袋放在了小屋外的秤上。工作人员手中的手持设备对准张阿姨的“智慧绿卡”,“嘟”的一声之后,所奖励的积分通过磁卡积累在张阿姨的“绿色账户”上,累计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等。
8个月前,劲松五区成为智慧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这个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的老旧小区如何进行智慧垃圾分类?智慧垃圾分类又有哪些特殊之处?
智慧绿卡
让老人多积分少跑腿
劲松五区虽然是没有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老旧小区,但在小区中并没有出现垃圾遍地的脏乱场景。而居民倾倒垃圾的方式也与别的小区有着明显不同。
上午9点,西侧空地上,一间绿色的小屋旁,几名居民拎着塑料袋排着队,等待进行称重。
“这些都是厨余垃圾,每天早上吃完饭收拾完了,就过来扔一次。”一名居民说,这里可以专门收集这些厨余垃圾。
小屋上写着“绿馨小屋”,可以进行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及其它垃圾回收。张阿姨将垃圾袋放在秤上,数字显示为“克”。回收员周丽萍将手持设备对准张阿姨的“智慧绿卡”,设备中马上显示出张阿姨的信息,并将此次厨余垃圾处理的奖励积分累计到卡中。
周丽萍撕开塑料袋,将厨余垃圾倒进绿色垃圾桶中,再将盛放厨余垃圾的塑料袋统一放置在一起。
小区中居住着许多老年人,为了方便老年人投放垃圾,小区中有一辆垃圾收集车,在小区各楼前绕行。垃圾车上放置6个绿色垃圾桶,收集厨余垃圾。车上装有一块显示屏,循环播放着推广垃圾分类的宣传片。每天早上6点半,回收员周建山便骑着收集车在小区中,居民招手即停。在称重后,同样可以刷卡积分。“主要集中在早晚两个时间段,居民投放的热情很高。”
北京首创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健表示,垃圾收集车每天分两个时段行驶,让腿脚不便的老年居民少跑点路,也能提高居民对于厨余垃圾投放的参与热情,让流动收集车和绿馨小屋互相补充,完成小区中厨余垃圾的回收。1公斤厨余垃圾积2分,1公斤可回收垃圾积10分,30分以上就可兑换卫生纸、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每次将厨余垃圾倒进绿色垃圾桶时,周丽萍都会进行查看,检查垃圾中是否混有其它垃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会有这样的情况,混着纸张、塑料等,现在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了。”
见效显著
厨余平均分出率达15%
从今年2月15日,劲松五区开始试行智慧垃圾分类,小区中共有户居民,其中有73%的居民开通了“智慧绿卡”,参与到了智慧垃圾分类中。
以8月份第一周分类数据为例,在垃圾分类投放量方面,该周分类投放厨余垃圾总量kg,平均每天厨余垃圾投放量达到kg,居民每次投放厨余垃圾量达到1.88kg。在厨余垃圾分出率这一硬性关键指标上,该周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0%。
“这一数据一直处于稳定微升的趋势,且分类投放的厨余垃圾质量能够达到优质级别,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玻璃、金属等杂物基本绝迹。”余健表示,劲松五区的厨余垃圾平均分出率也从此前3%上升到了10%左右。
更换后的大桶
居民张女士将一大袋果皮菜叶送到了绿馨小屋前称重,并获得了4个积分。“现在觉着这事儿也不复杂,分类了大半年的时间,已经成习惯了。”
“我在家里专门准备了收集厨余垃圾的垃圾桶,进行分类收集。”一名居民表示,社区给每户家庭都发放了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在多次宣传、培训后,从不知如何分类逐渐过渡到细致分类,“我们都很愿意参与其中,也觉着这是个好事儿。换了一次奖品,现在又积了多分了。”
在余健看来,刷卡投放的新体验、积分兑换的小优惠、宣传推广的点对点传播等等,极大地调动了试点社区居明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达到1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40%左右。
余健表示,干湿分离有利于末端垃圾分类处置,厨余垃圾属于湿垃圾,约占居民生活垃圾总量的一半左右,故厨余垃圾分出率也代表着地区的垃圾分类水平。
及时清运
智能垃圾桶会自动报警
劲松五区的每栋楼前,已经不能看到“绿灰蓝”三色分类垃圾桶摆放于此。
自愿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在家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可以将可回收垃圾送至绿馨小屋,而其它垃圾则可以送到小区主干道路两侧的几个金属柜中。
“小区中原有的垃圾桶也会成为一个污染源。同时也有一个考虑,就是分类不好的居民便会拎着比较沉的垃圾走一段比较远的路。”余健表示,为了鼓励居民垃圾分类,将社区原本搁在居民楼下的垃圾桶全部搬走,取而代之的是在社区主路边增设8组大桶,专门收集未分类的垃圾。灰色垃圾桶改为智能投放箱,每个投放箱内设4个升垃圾桶。收运频率改为每天收运一次,甚至两天收运一次。对于居民家中产生大件垃圾、建筑垃圾等,居民可以自行投放到指定地点,或直接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