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帮亲邻帮邻300家黔城超市,老板都是

白癜风精细化诊疗 http://m.39.net/disease/a_5792158.html
白癜风精细化诊疗 http://m.39.net/disease/a_5792158.html
在贵阳市白云区、花溪区、云岩区以及地州市等城乡接合部,只要你留心观察均会发现,这些地方都会出现门头以红色装饰为主格调的超市,这些超市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黔诚超市”。“‘黔诚’寓意超市的发展‘前程似锦’。”在白云区经营黔诚超市的老板罗乾龙解释说,从年开始,大方县光华村的吴光付在贵阳市城乡接合部开的第一家“黔诚超市”以来,短短8年时间,村民们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如今已经有近家黔诚超市在全省“开枝散叶”。事实上,光华村距离贵州大方县城60公里的地方,这里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曾是年人均纯收入仅元的贫困村。而如今,几乎三分之一的村民通过开办超市,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经常跑货运有了经验他开了第一家超市5日,在白云区尖坡互通国道一路口处,记者见到张艳和罗乾龙夫妇。一进他们开的超市大门,多平米的空间里,香烟、大米、茶叶、文具、日用品,各类货品摆得整整齐齐,墙壁上,五六个摄像头齐刷刷地对准着各个通道口。在超市另一侧,房间里,一股长期密闭、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这个不到20平米的老房子,兼具了卧室和厨房两种功能。在这里,张艳夫妇已经住了一年多。张艳在超市门前打扫卫生。超市开在哪里,他们就住在哪里。在外打拼的这8年时间,张艳夫妇辗转在贵阳三分之一的区县开过超市。当提及“黔诚超市”的发展历程时,张艳夫妇坦言道,这要从“领头羊”吴光付(姐夫)说起。张艳回忆说,姐夫吴光付在16岁时就离开光华村外出务工,后在贵阳市给一家超市开货车,常在贵阳三桥批发市场跑货运,久而久之,便熟悉了超市经营的门道,于是他便萌生了开超市的念头。年,吴光付用积蓄在贵阳城乡接合部开了第一家超市。由于货品齐全、价格亲民,再加上信誉好、服务周到,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第二年便盈利10多万元。一个帮一个家超市全省开枝散叶张艳说,姐夫吴光付开超市赚钱后,有一天,姐夫和姐姐知道他们也在贵阳打拼,而且过得非常艰辛,于是,姐姐和姐夫开始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一起跟着开超市。“我们没有经验,肯定做不来。”张艳说,由于当时夫妻俩确实没有资金和经验,婉言拒绝了姐姐和姐夫的好意,没想到的是,最后姐姐和姐夫向他们承诺,决定手把手教会他们为止。就这样,想到有人带路,他们便向银行贷了款。那段日子,吴光付夫妇俩为了帮助张艳夫妇,从挑选门面、进货、摆货以及贴价等所有流程,均是手把手地教,后来,直到超市走上正轨后,吴光付夫妇俩才放手离开。同样,由于超市开在白云区曹关收费站附近(城乡接合部),租金低,加上货品齐全、价格亲民,次年,张艳夫妇一样盈利10多万元。张艳夫妇在自己的超市。有一天,村民王元兴特地前往张艳夫妇开的店里打扑克,后来看到生意如此红火,他也心动了,也想开一家超市。“想开就开呗,我们帮你铺路。”罗乾龙说,他父亲罗光贤是光华村村支书,一心想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这些年来,父亲一直告诫他们,一旦找到了致富之路,不能忘了村民们。就是因为时常记住父亲的话,当村民王元兴来求助他们时,他们义无反顾地答应了。后来,张艳夫妇俩“照搬”了其姐姐和姐夫的方法,带着王元兴四处找门面,当门面找到了,又帮其到三桥批发市场进货,当得知王元兴资金不够时,张艳夫妇俩则凭借自己的信誉,帮助王元兴赊账,也正因为有了张艳夫妇俩的帮助,王元兴的超市才得以开业。次年,王元兴和张艳夫妇俩一样,大家一样赚了个盆满钵满。尝到甜头后,王元兴又发动了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照搬”张艳夫妇俩的方法,继续帮助他身边的亲人。慢慢的,城里开超市赚钱的“财富传奇”在光华村一下子传开了,从“打工者”摇身变为“小老板”,村民们羡慕不已,很多人盘算着,这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很快,光华村便掀起了一股“亲帮亲、邻帮邻”的热潮。在罗乾龙、张艳、王元兴等几个“元老”的帮助下,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贵阳,选准城乡接合部开超市,生意都红红火火,超市也越开越多,截至年底,光华村的余户村民(全村余户,不到0人口)在全省开了近家超市。抱团发展打造品牌希望“黔诚超市”走得更远事实上,随着超市增多,光华村人的超市生意一度出现下滑趋势,这促使村民们寻找新的突破。当看到下滑趋势愈演愈烈后,罗乾龙、张艳、王元兴等“元老”合计着,要做大做强必须得抱团发展、打造品牌。于是,大家商量决定,统一将超市命名为“黔诚超市”。王元兴告诉记者,虽然统一命名为“黔诚超市”,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连锁店,不过,大家开始成立协会组织,规范各个环节,对新店进行选址考察、论证,争取更多贷款保证资金周转,约束大家诚信规范经营,以及通过协会统一进货渠道,提高了谈判的议价能力,供货价格也进一步降低,对此,逐渐提高了整体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光华村人的超市在城市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大方县大山乡信用社的支持。王元兴回忆说,记得在年,他的贵人罗乾龙萌生开超市的念头时,也是由于资金不足,找到父亲罗光贤想办法。当时,他父亲找到了大山乡信用社贷了5万元。王元兴在自己的店里。就这样,光华村通过联保贷款的办法解决了资金困难。之后,罗乾龙贷了5万元,张贵旭贷了10万元,贾明亮等人也贷了款,加上各自的积蓄,光华村在贵阳城郊的第一批超市才得以出现。据了解,后来,光华人在贵阳开的“黔诚超市”就有80多户在大山乡信用社贷款,贷款余额1多万元,占该社贷款总额的六分之一。“不过,这两年贷款的人少了许多。”6月5日下午,当记者电话联系上大山乡信用社主任罗忠烈时,他表示,由于超市差不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比起前几年,前往信用社贷款的村民少了许多。即便是超市达到了饱和状态,为了追求更规范、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吴光付、王元兴等协会主要成员仍特意去省外学习好超市的先进经验,取回了一份27页、有近千条细则的“管理经”。因为大家目标一致,旨在抱团发展、打造品牌,让黔诚超市走得更远、更稳。他们的身份不再是打工者而是超市老板据悉,年8月21日,在大方县领导的关心下,在县工商联的指导下,在省城开超市的乡亲们返回大山乡,成立了大方县大山乡商会,而在商会上登记的超市,已经有了余家,其中,仅仅光华村就占了近家。“如今,光华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开起了‘黔诚超市’,一改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真正走上全面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在王元兴看来,开超市致富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他还透露,就算村民们只开一家小型的黔诚超市,一年也能赚个10多万。据了解,光华村的黔诚超市已经发展到近家,按照每个超市平均赚10万元计算,每年就可以带来0多万元纯收入。“目前开超市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有的甚至已经在贵阳买了房。”看到村民们均走上致富道路,王元兴感到非常欣慰。与此同时,他还透露,现在大家也都把孩子和父母从村里接出来了,孩子们不仅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可见,在这8年时间里,光华村的村民们,在一茬接着一茬涌入城市时,他们的身份不再是“打工者”,而是黔诚超市的一名“老板”。图文:记者田儒森来源:贵州都市报编辑:皮亚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