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榻米,日本名为叠敷,日语音译(たたみ/Tatami)。现在很多人家在装修新房时都喜欢安装这种有日式风格的榻榻米,因为它显得既简约又很有格调。提起这个词,很多人也会想当然的以为它和寿司、和服、关东煮一样,是日本民族的特有文化产物。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榻榻米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就产生了,后来才通过交流传到了日本。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聊一聊榻榻米的前世今生。
榻榻米在中国的正式叫法是叠席。席居是中国古人席地而居,择地而卧的主要生活方式。从相关历史资料来看,中国自尧舜以来就有席地而居的生活习俗,因中原地区产草而发明了席,江南多种竹子而发明了筵,筵上铺席,故席居又有筵席之称。《礼记》记载:周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则为二重。席居文化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开始普及,至两汉时期发展到顶峰,后来,凳子和床被发明和普及开来,叠席和席居方式才逐渐在中国没落。总而言之,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产物。
盛唐时期,叠席传播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作为日本传统住宅和室内铺设地板的材料。彼时从中国传入的叠席,其材料有皮革、丝绢、稻草等,使用方法是将其铺成多层叠起,作为独立的坐具。同时也借鉴中国的制度,以叠加的层数多少、大小、边缘颜色来区别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
在日本,居民的住宅面积一般用榻榻米的块数来测量计算的,一块成为一叠,为一个基本单位。日本商店一般设计为五叠半,(约8.91平方米),茶室为四叠半(约6.97平方米)。具体铺设时,要依据榻榻米的数量而设定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日本人对此极为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摆放方式不合乎风水就可能带来灾祸和不幸。除用于丧葬及面积特别宽敞的房间,榻榻米在一般情况下不可以被摆放呈格子形状,即不允许出现四块榻榻米边角聚在一块的情况。因此一般日本家庭的和室面积至少也是四叠半的组合。
现代榻榻米已经演化成常年铺在地上供人席坐或者休憩的一种家具,大部分被设计在阳台、书房或者卧室的地面上。除了休息,榻榻米还能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功效作用。由于它是按照人体力学原理来设计的,因此人们可以长时间舒适的坐在上面搓麻将或者玩扑克,在顺利的把自己手中的俩王四个二带出去之余也完全不用担心腿脚发麻或者腰腿酸痛疼。当然,坐在这里和朋友一起喝茶聚餐也是完全没问题的,如果再配上柔和的灯光和舒缓的音乐,还是别有一番情调的。
榻榻米作为原始于中国的一种家居用具,目前在日本家庭中仍然非常普及和流行。并且它传到日本后也融合于日本民族自身的神道宗教仪式之中,体现了中外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