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设计师刘正堃、张芝菁策展,桃園文博会「一种回归|翻转客家新花布」展区,企图重新建立客家花布与年轻世代的连结。
策展团队透过文化采集深入认识桃园「海洋客家」文化,创作出「渔网」「黃槿」「石沪」3款新花布设计,而这3款新设计可再互相搭配出4组不同的花布图样,灵活性更胜于过往的花布设计。此外,也邀请到WISDOM齐振涵操刀,把新花布设计运用在服饰上,实地展现新花布的潮流感与可用性!
客家新花布—「渔网」混合「石沪」
海客文化特色:潇洒、随性
透过客家事务局的协助,策展团队展開田野调查,深入了解桃园地區的客家文化,他们想知道,这里的客家人和其他地区的客家聚落有什么不同?
原来,「海洋客家文化」是桃园客家族群的特色,从大园、新屋到观音的海岸线一路绵长,移居到桃园海边的客家族群必须仰赖海洋资源维生。长时间与海洋共同生活着,大海的包容、大海的不确定性,让潇洒讨海人气息成为「海客文化」的一部分;迁徙至海边后,聚落里的饮食习惯也因地制宜有所调整,原本的醃渍文化加入来自大海的鱼获,随着时间过去,演变出海客食物文化的有机样貌。
进入展场,如波浪形狀的渔网,引人进入海的意象
与艺术家合作的攝影作品,从视觉角度再次诠释大海意象
爬梳田调结果,洒脱的讨海人性格、因应环境而改变的饮食习惯,展现出海客族群文化里「粗糙」「有机」的特性,这两个元素深植在设计师刘正堃、张芝菁的脑海里,也决定以此作为新花布设计的主轴。
客家花布新设计01_以「渔网」代表海客牽罟活动
桃园海客族群有着独特的「牽罟」活动:当出海回航的渔船把丰收的渔网拖到近海时,会透过「吹海螺」来呼叫村民,众人放下手边的农事,一齐把渔网拉上岸。
展场里展示着牽罟活动的照片和说明
左:以「渔网」花样制成的置物蓝
把牽罟转译为花布,设计师刘正堃和张芝菁取「渔网」为图样进行设计,色彩规划则汲取自海洋意象。创作过程以笔沾墨汁点在宣纸上,让墨水自然形成一个个渔网的孔洞。为呈现有机感,扫描进电脑后不再修饰线条,保有墨水与宣纸互动下产生不规则的模样。
以笔沾墨汁点在宣纸上
客家花布新设计02_以「黃槿叶片」代表客家饮食文化
采访各路专家听取意见时,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提到「黃槿」,并强调其叶片之于客家文化的代表性。过往的客家花布设计,除了牡丹、油桐,也会使用鲜艳的黃槿花作为图样,而院长建议从叶片着手,是由于客家粄食料理(粿)常使用黃槿叶片作为底部垫片。
展展展出的黃槿叶片,常用于客家粄食作为底部垫片使用
比起花朵本身,黃槿的叶片与客家饮食有更深刻的连结,刘正堃和张芝菁采用「拓印」方式,产生叶片自然的形状纳入花布,而黃槿花则以外形轮廓呈现。
模特儿身上的衣物即是以「黃槿」布样制成
客家花布新设计03_以「鹅卵石」代表新屋石沪群
桃园沿岸有许多石沪群,是由人们在岸边堆砌石头,涨潮时游进来的鱼群退潮后被被石头阻挡而留在岸边,藉由这样天然的渔法,沿海居民不需费力就能得到鱼获。
「石沪」花布上的鹅卵石有深浅不一的咖啡色、灰色相映,正如新屋沿岸被海水侵蚀的鹅卵石群
设计师刘正堃和张芝菁把海边的鹅卵石沾取墨汁,在宣纸上进行拓印,制作出来的橢圆有着粗糙的边线,正如石沪群上密密麻麻的贝类。花布上的鹅卵石由深浅不一的咖啡色、灰色相映,正如新屋沿岸被海水侵蚀的鹅卵石群。
客家花布潮流化:让人愿意穿在身上、走入居家环境
开始进行这次的策展计划之前,刘正堃和张芝菁仔细研究过往客家花布竞赛作品的设计,他们也希望这次的设计,能强化传统客家花布与年轻世代的连结,让年轻人愿意穿在身上,或是使用在身边小物上、在居家环境中。
看到过往花布竞赛作品的小清新、文青风设计,刘正堃和张芝菁希望赋予客家花布潮流感,并采用中性色彩,而完成的新花布设计,也有类似动物斑纹、迷彩的时尚元素。
完成花布设计时,也邀请WISDOM齐振涵把花布应用在WISDOM品牌已通过市场考验的服饰上,让观展者得以想像花布穿在身上的模样,更以时装攝影手法为在海岸边示范服饰的模特儿留下记录。刘正堃和张芝菁同时把花布应用在围裙、置物盒、抽绳背包等居家、旅行用品上,于桃园文博会「大桃林」展区展售,藉此了解人们对于新花布走入日常生活的接受度。
把新设计的花样,应用在生活小物上
呼应桃园文博会「再创造」精神桃园文博会的核心概念,不仅止于「再现」城市特色,而是往「再创造」的过程迈进。负责「一种回归|翻转客家新花布」展区策展,设计师刘正堃和张芝菁透过详尽的田野调查,深入了解桃园客家族群的独特性,衍生出的花布设计不仅反映文化里的「有机」「粗糙」,也透过色彩规划、图样配置,创造出帶有潮流感,让人更愿意穿在身上、使用在日常生活里的客家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