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领先一步,占尽先机,尤其是即将升入高中的准高一新生来说,打好基础,高中三年都不慌。
Question:成绩排名是不是从高一开始就很难再有较大变动了?高中想要“弯道超车”会难吗?
Answer:不不不,万事皆有可能。首先要确定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然后就是不能因为这个就无限拖延觉得自己迟点学也行。过去的不论好坏都与今日无关,高中学习压力是会重一点难度也会大一点,但只要努力也是能学好的。付出努力,”弯道超车“不是梦。
高一作为初升高的过渡时段,也是高中学习的基础阶段,相当于一栋摩天大楼的根基,所以高一夯实基础,在以后学习中做到厚积薄发尤为重要。
1.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新生首要任务,正是培养积极主动的自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的。
有话说得好,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同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同学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成绩原地踏步。
如果遇到这种问题,同学们一定要合理地安排时间,要制定学习计划,尤其是要对自己的学科进行全方面解剖。
专注度与效率的提升,这一块是相对而言最重要的部分。
值得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努力提升自己的专注度和效率。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一天24个小时去除开睡觉、吃饭、还有必要的玩耍休闲时间,剩下的时间其实也不剩几个小时。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保证睡眠,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所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做尽可能多的事。为了达成目标,一定要把专注度和效率提升上去,这样才能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有事情干的又快又好。
这里我强烈推荐一个学习方法,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英语名字叫做是pomodorotechnique也又称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是劳逸结合,学习25分钟之后休息五分钟,为一个循环,重复循环,几个小时再给自己半个小时放松一下。
建议学前自我剖析:
1、自己擅长的学科是什么?
2、什么学科是自己的弱科?
3、每个学科哪一部分学得好,哪一部分学得不好?
对自己做一次全面的分析,这样在之后的学习才能见效。
学习需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觉得学习是为别人而做的,学习是为了自己。
很多高一学生可能认为经历了紧张的中考,上了高中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第一学期不在意,一学期之后,成绩就已经明显落后于他人了,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以至于后来越学越差。
所以,一定要把学习当成是正事,不要只顾着玩乐。先学习,再休息。
“听说高中比初中难多了!”
的确!高中更需要学习能力,而不只是记忆力。
学习能力,日本人佐藤学叫它“学习力”。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力不足、态度来补”地天天苦学,却迟迟不见上进,而有的孩子看似轻松,却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不能简单归因于天资不同。根本在于二者在对学习的认识、使用的学习策略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单凭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付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在学校里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学习能力。
什么是学习能力?
“结构化、概括化、程序化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策略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而没有概括化、结构化、程序化的知识则只能构成学习的负担,对学习有害无利。
因此,应该努力地把学到的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策略通过深入思考、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才是学习的唯一正确策略。
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受传统观念的错误影响,有的同学一味地靠比别人“早学”(依据是传统的“笨鸟先飞”说)、多做练习题(“勤学苦练”)等,以取得平日考试的好成绩,到真正考查能力的考试(如近年来的高考)中往往败下阵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日里学习的着眼点不对。
因此,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形成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学习目的观,抛弃以积累大量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错误认识。
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加工消化所学知识,而不是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把所学到的知识点都“概括化、结构化、程序化”,使其成为学习能力的构成部分。
其次,要明确,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不要觉得“只要是坐在教室里,就是上课了”、“只要听懂了就是学会了”,要重视“知识的内化”。
这个内化过程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也就是进行积极脑力劳动的过程。必须在听课的同时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听来的知识通过运用再现出来,才可能达到掌握的水平。
再次,做练习题是运用知识的一条途径,需要独立地思考,克服困难才能增强学习能力。
有的同学对此没有正确认识,一碰到困难就问别人、就看答案,有的甚至满足于仅仅对照答案看题,根本就不去思考,依靠看得多,死记硬背一些题目的答案去对付平日的考试。
这样的同学一旦遇到新情景问题就抓瞎。有的学生意志力弱,做题时一遇到困难就问教师问同学,给人以“勤学好问”的印象,题目是做出来了,但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能力根本就没有形成。
最后,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科学过程。科学有其固有的规律,不宜蛮干。
蛮干只能导致效率低下。
古训“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磨刀不误砍柴工”等提醒人们要讲究学习效率;而“笨鸟先飞早入林”、“勤能补拙”则告诫人们学习要下苦功。
这些意思相反的训诫,往往使一些人陷入迷茫、不知所措。
如,有的同学连课间10分钟都不舍得外出活动,用来写作业;有的同学为了“争取时间多学习”,不吃早餐就去学校,利用课间的一点点加餐支撑一个上午近5小时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仅无益于学习,而且对智力发育非常有害。
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记忆规律早在年前就已被心理学研究揭示出来了。艾宾浩斯曲线和里德曲线揭示了遗忘的“先快后慢”规律、“理解记忆优于机械记忆”等基本规律;记忆的“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规律告诉我们要抓住一个时间段的“两头”进行识记……,等等。
注意:自主学习包括但不仅限于预习新课,还有主动复习、主动查资料,主动地分析问题跟解决问题等。
因为高中知识点难且多,高中科目更多、老师更为忙碌,所以高中生一定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也就是说,学习一定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
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考试说明(下称“说明”)是高考生物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每年的“说明”都清楚地阐明了当年考试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因此,考生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以高考说明中要求的能力层次为依据,以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条目为线索,对照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点和内容逐条复习,以明确考试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根据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生物命题的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说明不超越课本,但能力要求不一定是课本涉及的,可能会超越课本。也就是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课本,但对能力的要求应高于课本。
不要忽视小考卷,我的很多分类灵感就是从小考卷中获得的。整理好小考卷能提供最详实的复习资源,没有知识死角。
2.不懂就问,不堆积问题
众所周知,不懂就问是一个好习惯,但做到的人恐怕寥寥无几。有的学生害怕老师,不敢问;有的学生害怕同学嘲笑,不好意思问……实际上,且不说他人目光和你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就说老师本身,没有老师不喜欢问问题的学生,正常的高中生也没空或没必要嘲笑你。
请善于发问,不要掩饰自己的无知。尤其你真的不明白的时候,请大胆发问,这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主动地问老师或者问同学。争取老师讲的内容能够当堂清或者当天清,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少,自然懂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平时你去问老师问题,问多了是不是不好意思?不妨这么做:
1.事先和小伙伴交流
2.列出共同的疑难问题
3.每个人问老师一个到两个问题,老师讲的时候记住解题要点
4.和小伙伴们通过交流,于是所有疑难得到解答。
其实这还有一个特好的好处,就是你把一个刚刚老师给你讲明白的题给你的小伙伴们讲明白,会极大加深你对知识的印象和融汇贯通的能力
注意:自我调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高一的时候你可能还感觉不出来,但是到了高二或者高三的时候,就会发现高中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了,做好自我调节,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学习压力压垮。
3.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善于观察的同学就会知道,高中课表里一天大概有80%左右的时间是老师讲课的时间,从时间的分布当中,是不是看出来想要提高成绩,就需要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那么怎么做就可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呢?
指路预习,也就是开头提到的自主学习了,直观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所以这几点方法本质是互通的。课堂学习特点就是学习新知识时会用到旧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循序渐进。
注意预习的4个误区:
1.预习要学会:错!预习是找到不会的知识,以提升学习效率。上课时,不可能长期集中精神,预习是找到难点,在这里集中精神就够了。
2.预习要拿出大块时间:错!因为基础牢靠,我经常直接做题,连课本都不看,如果能搞定,那就不用浪费时间了。
3.预习要做笔记:错!我预习的时候,主要是在课本上画难点,其他东西写的很少。
4.学渣不用做预习:错!学渣基础知识不牢,更要提前熟悉。这样还能多掌握一些。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只能考30分的学渣,大部分知识都不会,还是别听课了,老老实实打基础吧。
其实,预习本质上是自学能力,为走入社会做预演,甚至比考试能力还有用。
最后课后要及时复习。只有通过复习,我们才能让新知识根深蒂固在大脑中。
每天下晚自习,花上一刻钟做好明天的学习计划,是在保证课堂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查漏补缺。
注意课堂重点容易出现的地方:
1.老师的开场和结束:开场白和结束语可能寥寥几句,但是这些话往往都是提纲挈领,直指重点的。
2.板书和PPT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老师书写在黑板的提纲,就是希望同学可以准确记录下来的重点,PPT停留时间长也是同理。
3.老师的提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会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往往可以激发思路或者想要你记住。
4.占用课堂时间的练习:课堂时间十分的宝贵,如果这类题目,肯定是希望同学全都掌握,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