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生活垃圾分类在国内首次推行已有二十年。从7月1日起,上海政府下决心将政策落实,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体系中区。
《条例》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元人民币;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人民币。上海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馆、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就像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征收消费税一样,强制性的生活垃圾分类,也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习惯及消费选择带来影响。
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即将步入强制时代,这个标杆竖起来,其他城市都在摩拳擦掌,甚至可能把未分类投放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如果垃圾分类推广开来,会对消费者带来较大影响呢?
居民将减少点外卖次数,外卖价格将会上升
数据显示,年中国的在线外卖业务产生了万吨包装垃圾,是两年前的9倍。这其中包括万吨塑料盒、17.5万吨一次性筷子、16.4万吨塑料袋和4.4万吨塑料勺子。据估计,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约万吨。
不仅如此,外卖平台的差评机制也在鼓励商家过度包装。为了防止撒漏、餐具不足被顾客投诉,商家只能无差别的过度包装、多送餐具。这无形中助长了“外卖垃圾”的泛滥。
在上海开始强制垃圾分类之后,饿了么于7月1日推出了“推荐无需餐具”功能,上海用户下单时,平台将不再默认提供餐具,需要用户主动确认餐具数量。
虽然外卖平台没有公布垃圾分类实施之后,上海的外卖订单变化情况,然而随着垃圾分类处理在46个大中城市的推广普及,因为用户垃圾处理成本(时间成本、心智成本、劳动成本)的上升,外卖市场增速必定会受影响。
从长期来看,无论是餐具可回收还是改进包装设计,外卖平台和商户承担起的环境成本最终也会转移到用户身上。未来居民在点外卖再也不是“贪便宜”的一样事情了,面对要分类的外卖盒也会让人头疼。
家庭出行需要自备洗漱用品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认为,一次性物品的过度使用是生活垃圾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条例》着重强调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如果主动提供并不改正的,处元以上0元以下罚款。
不少网友关心,如果一次性用品消耗变少,酒店房费是否有下降的可能呢?答案是没有。华住酒店集团表示,酒店一次性用品价格较低,对酒店成本影响有限,实施新规后,还可能增加酒店管理和人力成本。
消费者在往后入住酒店将必须自带洗漱用品了,但是住酒店的价格跟之前的价格还是一样的,未来家庭出行旅游常备旅行装用品,酒店将不再提供。
居民将会为垃圾分类选择相关服务和产品
不用的垃圾对我们没有任何价值,但居民处理起来却非常烧钱。
0亿的市场规模已吸引了大量创业者进入,经营范围涉及垃圾分类的公司就有家,并且数量仍在增加。
一位提供代扔垃圾服务的大学生透露,他打算暑期兼职代扔垃圾,最近已经有好几个人向他咨询,他可以服务的范围包括上海临港(27.,-0.76,-2.70%)南汇新城镇附近的几处小区。收费标准是已分类的2元一次、未分类的7元一次,每次不超过3袋垃圾。还可以提供包月服务,收费有优惠。
同时,在某电商平台,分类垃圾桶产品6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以上,其中上海用户购买量约占85%。根据京东提供的数据,6月下旬分类垃圾袋和分类垃圾桶在上海地区的销量分别为去年同期的67.9倍和.8倍,干湿分离垃圾桶、双格脚踏式垃圾桶、垃圾分类提示贴纸等成为最热门的产品。
在主流网购平台上,一些热门的垃圾分类垃圾桶已经处于缺货状态,商家已经在预售7月中下旬发货的垃圾桶。浙江台州是国内塑料垃圾桶产业聚集区,当地超过家相关企业近一个月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5%,企业纷纷在加班加点生产垃圾分类相关产品。
未来居民在丢垃圾的这件事会支付更多的金钱,会为减少垃圾分类的烦恼选择相关的服务和产品。
可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既是环保事业,也是一门“供需两旺”、自带流量、有利可图的好生意,而分类不仅影响生活,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消费习惯。